我們都是聽著流行曲長大的

一個人的成長經過,可以有多少激烈與反叛的火花,又可以有多平淡地跟著生活流。Boyhood 與 Mommy,從名字看來一個關心男孩,一個聚焦母親,但其實電影承載著的重量,所走過的時間長河,有著母子共同的情感痕跡,一起轉變,一起學習,箇中有著一首首的歐美流行曲作見證。

《Boyhood》(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十二年的記錄以 “Yellow" 開始,到 “Deep Blue" 作結,曾經望向藍天白雲的小孩,到後來仍然看著同一片天空。抬頭仰望繁星光芒,是金黃色的回憶; 但轉眼就唱著世紀末的垂死恆星,記憶的消逝。一首《Hero》道盡了所有人的感傷,不管是悲是喜,畢竟渡過了就自然而然,到達下一個人生階段,一直向前走,沒有回頭路。等待著男孩子的是什麼,等待著媽媽的又是什麼。當半生在光影掠過,方知時光永遠不由人去留住,而是時光留住了當下的你與我,在那一刻,我有你相伴。

讓我們一起悼念年少歲月的童真,我們都不想長大,但一起累積著生活的點滴長大了,聽著 “Yellow" ,聽著姊姊唱 Britney Spears,聽著萍水相逢的小女孩唱 High School Musical,看著 youtube 的 Lady Gaga 視頻長大了。然後銀幕中的 Mason 要上大學了,正如我們在《Toy Story 3》(反斗奇兵 3) 中聽到 Andy 要上大學,都是自然要發生的事,卻一樣難以置信,Mason 的媽媽、Andy 的玩具都跟我們有一樣的感覺,轉眼就千帆已過。《Harry Potter》 電影系列開始於我升中之時,結束於我大學畢業之後一年,也見證著「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時代。

Hero

Ending-boyhood

跟《Boyhood》(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濃縮時間的野心相反,《Mommy》(慈母多惡兒) 將青春期的焦慮與煩躁放大了,Steve 的情緒與狀態盡在父親留給他的音樂合集,既然 Steve 的世界都圍繞著作他的母親,他與她的情感掙扎亦盡在音樂中細訴。這段時期不易過,不能說過就過,甚至可以是一個生命的終結階段。

剛巧《慈母多惡兒》起首的音樂就命名為 “Childhood",有夢幻卻陰鬱的感覺,不是不想長大,反可能是害怕沒有長大的未來,結尾選用 “Born to Die" 呼應這份憂慮,這個 “Die" 字在電影中有語帶雙關之意,既是死亡,也是 Steve 母親的小名。全片巧用流行曲歌詞去表達 Steve 所思所想,對 Die 的心意,直到片末畫面已終,這渴望表達的情意仍是如此強烈,希望她可以接收到,從另邊廂看,Die 何嘗不是愛 Steve 到要生要死? 歌詞第一句就是「希望我的腳步堅強,帶我走到終點」,Steve 跑向前的,是出口嗎? 每走一步,每個角色與觀眾都跟著心碎。到底是 “Road’s long, we carry on" ,還是 “Choose your last words, this is the last time" 會成真? 我們希冀著前者的奇蹟,像媽媽腦海中總會想像兒子成材,但拉回現實,更有可能發生的會是一場悲劇。

在 “Wonderwall" 的歌聲中曾經出現過救贖的希望; 在《On ne change pas》的三人舞中表露不想改變幸福現狀的興奮; 在《White Flag》表達母子倆不願放手,相互倚靠的強烈情感; 在卡拉OK 演唱《Vivo per lei 為她而活》歌頌媽媽並以聲音代替憤怒控訴; 每一首都與畫面完美結合,足證 Xavier Dolan 的才情洋溢。《慈母多惡兒》由Steve擔起一場又一場的大起大落,在強勁曲風相替換的節奏下,演出精彩跌宕的青春鞔歌。

Born to Die

mommy-3

#2015年度選用電影歌曲之選

延伸分享:
Boyhood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 關於 “我們都是聽著流行曲長大的”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2015 我的年度電影總結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