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hood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BOYHOOD

《Boyhood》(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註定是屬於這個年代的電影。
若然早一個世紀,那份共鳴還會廣泛遍及世界的不同角落嗎?
十二年的拍攝時間,見證著全球一體化的影響力,「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這是值得慶賀還是悲哀? 而不論如何,那都是集體生命的見證。

流行音樂從 Coldplay 聽到 Arcade Fire 再到 Lady Gaga;
遊戲機從 Game Boy Advance 到 XBOX 再到 WII;
一開始見到笨重的電腦,到後來的智能手機。
時間的變遷一樣,卻連成長伴隨的所見所聞都如此相近,在從前是難以想像吧。

那些家庭問題、感情煩惱也許都會大同小異,
但想像在地球另一端的同一時間,似也有無數的你與我在重複著相同的事情而不自知,
不管喜不喜歡,是狂熱還是厭惡,
我們都無可否認地經歷過人人談論《哈利波特》與《吸血新世紀》的浪潮,
在2008年的那個夏天爭拗著《The Dark Knight》(黑夜之神) 是否好看,
如此奇妙,又如此可怕。

渴望著與眾不同,卻始終跟著時間的洪流走,
自以為可以成為掌管自己的主人,可以捕捉當下,
然而我們原都只是被時代選中的細路,
而這個時代沒有高潮跌宕,不是從前戰爭的悲壯,也不是貧困飢餓的愁苦,
就只是平淡如流水般經過的一個個生活細節,
等待著下一個可能的人生轉捩點,卻回頭發現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風波。

哈利波特》是一個有趣的選擇來對照男孩,
因為這系列一共拍攝了八部,橫跨了十一年,
是一代人的成長回憶,亦是另一個在銀幕中看著小主角們逐漸長大的紀錄;
分別在於觀眾是同時跟著《哈利波特》角色去累積年紀,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則是一次性的壓縮時空於兩個半小時內的回顧。

電影的力量,就在於此,時間。
在漆黑的戲院中,慢慢目睹點滴的片段,
人物的情感與智慧逐漸累積並沉澱,
小孩長高成大人,自然得了無痕跡。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以及每個你和我的個體生命,
就如同披頭四拆夥後的作品,獨立來欣賞,也許並不完整亦不見亮點,
但各自平凡卻忠於自己的零碎閃光,
經過組合排序成為一張合輯後,就有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這個故事並不單純屬於 Mason,還有他家庭核心內的人物都有著時月過渡的印記。
是什麼讓不肯停下來的姊姊,變得沉默下來?
是什麼讓一個母親增添了風霜? 又是什麼讓一個父親開始成熟有了承擔?
父親對過去的假想,註定是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
母親對未來的預想,則真實卻讓人不忍面對,
這兩場重頭戲,又不期然聯想到
爸爸響以前,媽媽響以後,就得我一個,留響而家」的感慨。

家庭以外,當然還有更多。
只是最觸動我心的,還是媽媽的自白,
巢穴的比喻是老生常談,只是在影像中看著時光流轉,
「誰亦會隨年變老」,在一個女人的臉容上無情的顯現。

延伸分享: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非單親關係)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3 關於 “Boyhood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我們都是聽著流行曲長大的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2. 引用通告: 一刻,永恆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3. 引用通告: 2015 我的年度電影總結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