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合拍片

33hkcere

金像獎,作為香港影壇最受公眾注目,亦屬最大型製作的年度總結,
在港產片每年產量遞減下,某幾部大片主導(或壟斷)提名的情況愈加嚴重,
近幾年所提名的電影,合拍片入圍的比例亦逐漸提高,
入選所謂「香港電影」的定義,在外間看來變得模糊,
像《中國合伙人》幕前演出全屬內地,
像《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導演、監製與主要演員都是內地 (湯唯被算作香港演員),
這些故事,除非有特別的隱喻與解讀,在背景設定與人物經歷上,都是與香港距離很遠的。
而讓香港人更有陌生感的,當然是來自語言,
在這之前的合拍片,還至少有港人說廣東話的元素,
少了這一份親切感,就少了屬於自己地方的共鳴。

在語言與場景都不屬本地的合拍框架下,是否就會失卻香港電影的味道?
2013年,兩位紮根香港,享譽國際的大師級導演,都拍了一部進軍內地市場的大片,
王家衛與杜琪峰,各自以本身的風格,
示範了怎樣在合拍片中不失去自己的創作標誌,亦不失電影屬於香港的身份,
同時邁向世界舞台,在不同市場的票房與口碑上大放異彩。

《一代宗師》講述舊日武林的興替變遷,到最後雲集南下在港,
在葉問與宮二之間,南與北之間,
投射了王家衛個人對於香港這個地方於大時代的定位,
在其鏡頭的個人特寫下,在角色的情感遺憾自白中,那是一份浪漫化的想像。
《風流夢》與《天之嬌女》,兩首不同曲風的粵語作品,
正好表現從五十到六十年代的歷史過渡。

《毒戰》則顛覆了舊作《非常突然》的兵賊位置,重塑時移世易的中港關係,
表面上的故事重心是寫孫紅雷為首的緝毒隊,執行職務將來自香港的毒匪一網打盡;
實則在描寫古天樂作為香港人,如何在被壓逼的處境中自救。
兩個之間的盤算角力,一直屏息忍耐到最後高潮的大爆發,
招牌槍戰一登場,在絕望中終於找出一處爽脆痛快的出口,哪管只是同歸於盡一獲熟。

《一代宗師》與《毒戰》承襲了香港最著名的兩大類型片 – 功夫與警匪,
前者擴大了格局與版圖,不局限於香港境內,亦不著眼於拳來腳往的官能刺激,
延續王家衛簽署式的風格,卻又比以往的詩意曖昧,多了解說,易於讓主流理解,
也多了坦白的出口,是他在一貫「錯誤的時間遇上對的人」主題的突破;
後者則索性隱去香港,港人北上對抗公安,
是以內地公路作骨幹,繼續杜氏利用周邊環境作走位調配的精心調度,
既然看到自我重覆的痕跡,也就更肯定其創作風格的堅持不變。

不論是王家衛還是杜琪峰,都有其掌控大場面的火候,
前者重視深入內心,後者則看重鋪墊外圍的氣氛,各有千秋,
兩者的作品都是來自內地的資金,
或是歷史呈現,或是寓言諷刺,
但都有香港的故事,都見香港人的觀點角度。

基於金像獎的小圈子選舉制度,杜琪峰與銀河映像的作品往往備受忽略,
在談《一代宗師》橫掃了十二個獎項,打破了金像獎的獎項數目紀錄之時,
希望也重提《毒戰》的技術成就,
兩部理應在同一天平上較量,都是合拍片的標竿。

只是,在貼近香港觀眾的層面上,或許《激戰》才是最有港片風味的合拍片,
選址澳門作為主要場景,成為了中港台三地的融合點,
平民化的生活細節,就像充滿活力的舊香港,
這份重新振作的勵志精神,就由草根化骨龍去代言,
因此,張家輝台上高唱《The Sound of Silence》的一刻,
才成為港人心目中,全年香港電影本土價值體現的高峰,
那並不是本土與合拍之爭,只是文藝創作與通俗娛樂之分而已。

延伸分享:
《激戰》熱情的血汗,悔疚的眼淚
《激戰》The Sound of Silence 沉默之聲
一代宗師 – 掛印與回頭
一代宗師 – 佛光與牌匾

2 關於 “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合拍片”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本土派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2. 引用通告: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十年、校長、踏血尋梅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