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Christopher Nolan

Rise

dark-knight-rises-mondo-jock

Selina Kyle / Batman: Mistletoe can be deadly if you eat it.
Bruce Wayne / Catwoman: But a kiss can be even deadlier if you mean it.
 

Batman Returns (1992)

Deh-Shay, Deh-Shay, Bah Sah Rah. Bah Sah Rah.
既是 Bruce Wayne 再次披起蝙蝠戰衣的再戰風雲
也是 Bruce 再次重返如蝙蝠洞的監獄, 再次在忍者大師的苦行路上重拾恐懼與力量
於 Gotham City 是起義, 於 Batman 是重新振作,
於 Robin 是第一次受到認同與重視, 英雄崛起, 為勢孤力弱的貧苦大眾而戰

太多噱頭概念 太少人文深度
太多戲劇元素 太少角色塑造
談夜神起義, 不得不與再戰風雲相提並論, 致敬與呼應的段落貫穿全片,
Christopher Nolan 所選的漫畫改編本來就是《The Dark Knight Returns》
而沒有添布頓對貓女與蝙蝠的情感貫注, 也就失去了本篇結局的圓滿意義,
那份共鳴本就建基於二十年前的光影世界, 正如銀幕前響起羅賓名字之所以如此親切,
完全來自童年的美好回憶, 路蘭的功勞實為忠實還原, 縱使這樣已是難能可貴

蝙蝠俠再戰風雲, 說是啟發我夢工場的無限可能性也不為過
歌德式的美術佈景, 仰角低光的攝影風格,
光怪陸離的人物造型, 詭異諧趣的對白設計
時隔二十周年, 仍是可一不可再的超級英雄作品

同樣的下水道, 同樣的悲劇背景
再生池的閃回片段, 是為了經營轉折而犠牲情感鋪墊
但添布頓則開宗明義, 鉅細無遺寫孤兒的出生與下水道企鵝作伴的孤苦
短短的開場, 深深的情意, 觀眾的同情目光, 就落在小小企鵝嬰孩身上

同樣強調公開真相的題旨,
Harvey Dent Day 固然是建制精英一場大騙局的標誌
將企鵝人親民化英雄化卻是更有心計智慧的公關宣傳

同樣的孤兒身世, 同樣的封閉感情
夜神起義, 其實是四個孤苦無依的可憐人故事
Bruce Wayne 失去雙親, 有 John Blake 理解並尊為榜樣
Talia 先喪母後喪父, 有 Bane 不離不棄相依扶持
舊版本寫得更深刻, 不止情懷的連繫, 還有對社會邊緣人的關注
企鵝人高調爭取大眾認同, 只因其異類身份, 還有蝙蝠還有貓,
一眾動物符號, 非人非正常的象徵, 因而不被接納, 唯有自我保護, 以致自我欺騙
只是不能表現真性情, 與放肆釋放本來的瘋狂, 兩大極端的矛盾, 互相爭戰, 永不止息

添布頓作品的空白,
就在於沒有了 Harvey Dent 成 Two-Face 的一章, 少了雙重性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但在於蝙蝠俠系列的脈絡來看, 缺少了羅賓, 就是少了正常人的角度去伸張正義
路蘭填補了縫隙, 雖稍嫌填得太飽滿, 反而扼殺了想像空間
但在描繪羅賓形象的艱巨任務上, Rise 此最後一筆確值得鼓掌讚賞

當然, 還要回到那個晚上, 最重要的一場戲, 舞會.
對終極奸角的暗示, 就在於兩部作品都安排蝙蝠俠遇上貓女之前先看到幕後主腦
Max Shreck 操縱企鵝人, Talia 則指使 Bane
至於那對愛恨交纏又天造地設的戀人
明明相愛, 卻又站於宿命的對立
抱緊的相親只是一時, 通向的是永遠分離的遺憾
雙重身份, 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自由, 沒有一面不需要代價
瘋狂的兩性極端, 一吻之後要面對最殘忍的真相

貓女一走, 就走了二十年
當年的舞曲寄願另一個人生, 另一個時空, 如今願望成真
富家子巧遇女神偷, 他家道中落, 她亂世求生
古典舞曲喻意死亡的來襲, 哀愁憂怨
風暴來臨之時, 一切財富名聲都隨之消散
這一次的吻別, 就只為了永遠的重聚, 幸福無憾
Rise, 其實是蝙蝠俠情路修成正果, 貓女名正言順重新上路的終局

延伸閱讀:
蝙蝠俠 與 貓女郎 The Bat & the Cat
蝙蝠俠 與 羅賓 Batman & Robin
蝙蝠俠影 不敗之謎 – 《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俠 與 羅賓 Batman & Robin

the-dark-knight-rises-bat

傳承與再生.
最後的一幕, John Blake 走進蝙蝠洞, 機關轉動, 徐徐升起
黑畫面剩下《The Dark Knight Rises》四個大字.

羅賓, 正是 Gotham City 旭日初升的新一代黑暗騎士.
世代需要更替, 但蝙蝠俠的標記可以一直相傳
只要是挺身而出, 抵抗罪惡, 就可以接過蝙蝠火棒, 讓夜空永遠留下一道亮光
孤兒所畫出的 Batman 粉筆圖案, 正好預示 Robin 日後所用的 Nightwing 標誌

John Blake, 集合了歷代羅賓的性格, 理想與才能
可算是 Christopher Nolan 在系列最終章設計最具心思的新角色
耗盡前半段每一個細節與篇幅, 去描繪他具備如何超級英雄的特質
三次警長的讚賞, 三次蝙蝠俠的囑咐
因此不再需要當副手, 可以獨當一面, 當制度內的警長, 或是制度外的羅賓
成全了大銀幕上最全面完整, 最具血肉的羅賓形象

the-dark-knight-rises-batrob

勇敢無畏的熱血青年 (hothead)
孤兒長大後, 要學會隱藏對社會的憤怒, 對不公義的怨恨
就如戴上面罩, 裝作滿不在乎的生活生存
但他看到了出路, 在百萬平凡的人生中, 有一個 Bruce Wayne
同樣的憤怒與怨恨, 造就了蝙蝠俠, 也奠下了一個讓其銳意效法的榜樣
不安於跟從 Foley 指示在渠道入口等待警探回來
不滿於 Gordon 對 Harvey Dent 死因真相的隱瞞
不忿於橋上警察妄顧小孩安危的按章辦事, 因而怒擲警章到大海, 發洩對體制的失望

心思細密的偵探頭腦
懂得找尋下水道的出口而救回 Jim Gordon
懂得推敲蝙蝠俠的真實身份為一位孤兒億萬富翁
懂得從工程地圖簽署的文件找到 Daggett 為嫌疑犯
懂得珠寶竊盜與億萬富翁失蹤的關連
懂得從泥頭車司機擋路而觀察到爆炸物並推論到下水道的活埋危機
懂得在所有警察被封鎖後立刻到醫院帶走 Gordon 遠離險境
懂得如何與被困同僚保持溝通, 並炸開下水道救出警察們
看出犯案模式, 不相信諸多巧合, 其機智與效率, 鋪墊日後當滅罪先鋒的伏線

當然, 人必然有缺陷, 英雄的接班人也不例外
過份急進躁動, 即使追查到水泥車的線索, 也因槍殺了疑犯而無從有效阻止陰謀
Jim Gordon 也成功埋伏闖進病房的他, 並告誡他要小心角落, 看清楚才行事
過份張揚高調, 就讓敵人差點成功破壞其打開下水道破口的大計
Bruce Wayne 替他解圍時也不免再提醒他, 隱藏身份的重要性

獨自行動時, 不肯戴面罩, 不用假名字, 因身邊無親無故可以威脅
因此, 最後的基地傀贈, 他會在未來的日子, 穿起制服嗎?
不得而知, 亦無須再探究下去
蝙蝠俠走了, 羅賓的降臨, 是完美的終局
舊時代過去, 新生代接任
往日的他滿佈身心傷痕, 已找到好歸宿, 重新做個普通人的生存意義
如今的他活力朝氣勃勃, 正在整裝出發, 見證成為新英雄的傳奇誕生

tdkr_robin-john-blake

Joseph Gordon-Levitt, 爽直傻小子的表演簡直與漫畫中的形象為絕配
查案時入型入格, 持長槍時有型有款, 《The Dark Knight Rises》足可堪稱為John Blake的崛起

蝙蝠俠 與 貓女郎 The Bat & the Cat

the-dark-knight-rises-batcat

tdk-batman and catwoman

她, 難以捉摸, 難以適從
時而柔情如水, 楚楚可憐, 弱質纖纖, 若有所失的神態讓人如癡如醉;
時而狂野如火, 踽踽獨行, 神神化化, 高傲任性的姿勢令人神魂顛倒

他, 自憐自傷, 自負自輕
人前風流荒唐, 揮霍無度, 不問世事, 花花公子的形象招人羨慕景仰;
人後孤僻封閉, 偏執憤怒, 嫉惡記恨, 黑夜騎士的記號使人希望自信

無人願意明白, 他們彼此內心的苦悶; 又無人可以接納, 他們相互真實的身份
因為太瘋狂, 因為太偏鋒
不為主流所接受的兩位邊緣人, 註定要碰在一起, 並擦出無盡火花
然而, 他倆終究邂逅了, 兩顆塵封已久的心靈接通了

tdk-cat

tdk-Catwoman

她, 可以帶領他走出過去情傷的內疚困境,
當他伸出雙手助她時, 她會戲謔他, 好像他所有要救的女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她的婉拒與自主, 及若即若離的態度, 正是蝙蝠與貓的你追我逐遊戲曖昧之處

他, 可以引導她離開一直犯罪的沉淪深淵, 只要她說一聲願意
當她企圖拔槍殺人時, 他會阻止她, 提醒她善良的真本性與行惡的逼於無奈
他的原則與信念, 及從不放棄的信任, 正是貓與蝙蝠的浪漫愛情故事動人之處

只是, 純真的靈魂, 一旦破碎, 還可能有回頭的餘地嗎?
重新再來一次, 明知面前有一段美滿的幸福在等著, 還會戴上面具嗎? 其實真的有選擇機會嗎? 若不蛻變成適應力頑強的貓兒, 也許早已捱不過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 遇上他的一刻

在陰冷詭秘的灰暗城市中, 只有努力向上地掙扎求存
是 Selina Kyle 成為了貓女, 還是 Catwoman 在偽裝人類的身份生活?

tdk-br

男人, 只是掌握了權勢與地位的腐敗符號
不需要, 也從來不稀罕, 有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王子與高貴優雅的城堡
即使有, 都只會是一戮即破的幻影謊言, 因每人收藏起的陰暗一面, 其實都是同樣的怪物模樣
沒有幻想, 那為何會有想建立自己的家, 擁有自我的天地, 那一種溫暖的感覺?
是自欺欺人, 為了隱蓋內心的軟弱, 不得不先計算對方, 先作攻擊的一方吧?
然而, 為何只有他, 明明知道是一個騙局, 陷阱, 詭計, 還是一次又一次甘心的自投羅網?

tdk-cat-woman-catwoman-lickin-batman

女人, 卻是不斷讓人失望又給予新的盼望
無法徹底以尋常對付大壞蛋的狀態應對, 又難忍慾望牽引的本能反應
情感上的遷就, 道理上絕不退讓, 卻深知她的缺陷正是自己心之所在
在失去最愛後沒有了存活的倚靠, 突然迎來新的挑戰新的方向, 成為動力
是宿命如此的安排, 還是本就惺惺相惜, 人心傾向同類的對象, 一起同病相憐?
既成最愛又為敵, 互相合作又互相對峙, 互相隱瞞又互相補足, 天造地設的一對

tdk-batman and catwoman1

這奇妙的愛情, 在大銀幕上等候了二十年, 終能開花結果.
彷彿在舊日暗黑歌德式童話世界的 Gotham City 中走進了真實社會的 New York
Tim Burton 設計的是光怪陸離的童話社會中, 有血有肉的立體角色
Christopher Nolan 筆下的卻是寫實血肉的社會中, 童話化形象化的角色
背景個性縱有所距離, 當下的蝙蝠俠與貓女郎卻如身處另一平行時空, 遙距呼應當年的遺憾

1992年, Selina 在看到蝙蝠俠不理她說話, 轉身離去時說出了
“Well, that was very brief. Just like all the men in my life."
2012年, 蝙蝠俠在轉身後看見 Catwoman 已去無蹤影, 則慨嘆了一句
“So that’s what that feels like. "

tdk-Bruce Wayne & Selina Kyle-dance

the-dark-knight-rises

當然, 還有經典的化妝舞會.
他們沒有化身奇珍異獸, 因為怪物的本相無用化裝
翩翩起舞, 細細耳語, 一舉手, 一投足, 一個眼神, 一句說話… 深情致命的一吻.
三分鐘內, 從挑逗性到危機感, 從危機感到真情流露, 從真情流露到悲劇的開始
二十年後, 同樣的親密接觸, 同樣對上流假面具的嘲諷, 同樣的一個吻作結束
沒有了對自身及對方雙重身份的忐忑矛盾, 換上了富家子與窮家女的地位階級觀念之別

1992年 Bruce 問 Selina, “Who-ever you think you are?"
Selina 困惑絕望的回答, “I don’t know about it anymore."
二十年後, Selina 對 Bruce 輕言 “You don’t know a thing about me."
Bruce 斬釘截鐵的應對, “Selina Kyle."
在柔弱的 Selina Kyle 與暴烈的 Catwoman 之間, Christopher Nolan 為二人死結選擇了答案.

時代變遷了, 情懷卻依舊
也許他們曾經在錯誤的時刻相識相愛, 這一次的緣份終有延續下去的希望
他為她戴上母親的珍珠項鍊, 譜寫上世紀未了的宿命姻緣
The Dark Knight Rises, 為 Bruce Wayne, 為 Selina Kyle 記下了美滿的句號

tdk-comic-end

蝙蝠俠影 不敗之謎 – 《The Dark Knight Rises》

The-Dark-Knight-Rises2

添布頓為黑夜騎士注入了大銀幕的第一生命
光怪陸離的城市, 孤僻卑憐的大英雄小歹角
有瘋狂浮誇, 邊說笑邊殺人的小丑,
有妖艷狂野, 一時正邪難分的貓女,
有童真幻想, 脾氣差被奚落的企鵝,
當然更有性格最陰暗, 雙重身份生活的蝙蝠俠
Gotham City, 象徵著罪惡, 也是超級英雄誕生之地

到了 Christopher Nolan 之手, 進入廿一世紀資訊科技的年代
一切要尋根究底, 寫實主義的風格將漫畫化天馬行空的世界, 徹底顛覆
武器出處要解釋, 招式運用要合乎邏輯
還原基本步, 交代俠影背景, 打造更有血有肉的蝙蝠俠, 是第一步;
正派紮根了, 到最大反派登場, 宿敵小丑有了更殘酷更使人心寒畏懼的形象;
正反一一鮮明確立, Christopher Nolan 的版本在影評影迷心中更勝原裝
只是, 何以再有超越, 何以來個滿意的總結?

先論重塑 “反英雄", 左右搖擺不定的貓女俠,
Anne Hathaway 美麗, 有身材, 有魅力, 與蝙蝠俠合拍合襯
但, 她的角色欠缺了貓女的特色, Michelle Pfeiffer 的演繹始終太傳奇
徹底改變其反叛路線, 造型連鞭子都沒有, 現在的貓女只是鼠偷之流, 個性流於薄弱
“再戰風雲" 的火花太精彩, 讓新版都忍不住重現一次舞會調侃, 情調卻是天淵之別

跟著是新奸角的氣派, 與其威脅性, 領導場面的能力
即使沒有 Heath Ledger 前集的淋漓盡致, Tom Hardy 在面具之後始終氣勢稍欠
化了妝仍可有表情演戲, 厚厚的呼吸儀器則完全阻隔了 Bane 的發揮
既看不出手下為何對他死心塌地, 末段的轉折更讓這佔據全片近半篇幅的角色變得無力

The Dark Knight 註定是 Christopher Nolan 的創作高峰
而如何起義, 都注定第三部曲必然遜色
在剪接結構上, 角色互動上, 完美的黑夜之神使新一輯黯淡無光
前半的拖沓與不斷出場退場的新角色, 對照後半的緊湊與流暢的角色互動形成強烈對比
劇情自蝙蝠俠遇上 Bane 後才開始有了整合, 張力才得以拓展
Marion Cotillard, Joseph Gordon Levitt 兩大人物刻劃在關鍵高潮才發揮了作用,
才得使忠心粉絲心滿意足, 才好好動人的圓滿的為系列畫上一個暫時的句號

IMAX, 是優勢也是敗筆
攝影壯闊浩瀚, 卻炫耀過多城市夜空的鏡頭, 一旦重覆, 就顯得枯燥乏味
然而, 打出蝙蝠俠的名號, 還有貓女, 還有更多討忠實擁躉的小把戲,
就足以牽動情意結, 其為大時代定義的氣魄亦續使觀眾驚歎而沉醉其中

延伸閱讀:
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 黑夜之神) – 超級英雄電影新典範
When the Dark Knight meets the Game Theory
蝙蝠俠的光影歷史

Inception (潛行凶間) – 堅守信念與了解真相的角力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Saito, Inception (2010)

延續Christopher Nolan從Memento凶心人開始就探討的母題:
我們追求的, 到底是殘酷現實, 還是虛假歡愉?
改變的只是當日在香港籌集近五百萬美金拍成獨立影片
現在卻在荷里活炙手可熱,
動輒一億六千萬, 打造科幻特技大製作

向來路蘭兄弟筆下人物都處於 面對現實 與 欺騙隱瞞 的兩難取捨
前者意味著生命沒有了希望, 存在沒有了目的;
後者則是自欺欺人, 活在自己假想理想的格局之中
而主角們最後都會選擇後者
失憶症患者如是, 魔術師的目標觀眾如是, 蝙蝠俠亦為其城市市民選擇了欺瞞
影片也提供了解釋, 一如Christopher Nolan的人生觀:
Positive emotion trumps negative emotion every time.
正能量每次都撃倒負面情緒, 是人類潛意識的心理防護機制,
免得承受不住而崩潰因為信念應得到回報, 所以Cobb在情在理需要回到兒女身旁
主角需要堅定這個結局意念, 放下唯一可判別真相的工具, 奔向令他快樂的泉源
不管這是否真實, 他的感受才最重要
就如片中所言, 潛意識愈鑽深層, 人就愈重視感性, 理性逐漸失去警醒作用
這不止身為專家的主角明白,
幕後主謀 – 導演(同時身兼編劇)更清楚, 也懂得觀眾多想看到感動重逢的一幕
這才可成就故事文本的起承轉合, 讓繃緊情緒得到舒援
所以導演也放心不言明真實與否, 當下的投入感才是首要考慮

離開大銀幕畫面時, 彷如南柯一夢;
戲中情節像是一次夢境經歷
電影的威力, 莫過於此在主題表達上,
如要說明現實與幻象的取捨,
把最後一幕當作夢境分析是最似Nolan的意願
但戲中硃絲馬跡實在難以組織得出合理解釋,
就容讓這一點含糊性存在吧
解讀太多也會損害科幻及發夢題材本來擁有的無窮想像力

一個兒時希望拍成的劇本, 在團隊合作下得以完成, 而且在票房口碑上都標誌著突破
拍攝過程到最後成品, 已經是一趟成功的尋夢, 將意念潛植於觀眾腦海中吧

inceptiontop

影片把現實跟夢的界線模糊化,
單在拍攝一場街頭追逐, 你能清楚知道誰在追趕Cobb嗎? 動機又是什麼?
夢中的我們不也是突然遭到危險而逃跑, 在過程中才慢慢建構自己逃避的東西嗎?
當逃到窄巷時, 鏡頭向著中心推近, 形成兩邊牆壁好像在縮窄,
Cobb像給壓住的超現實場面, 又是否你我曾夢見的古怪景象?
攝影風格亦是偏向朦朧, 看不清周圍, 同樣營造夢的感覺

劇本上的指明是夢境的提示不少
有如一班人要在指定地方睡覺, 使他們能給叫醒, 不致困在美夢中
一句簡單的反問, “你怎知道不是現實成為了他們的夢境", 又再讓人墮進迷思
同樣Mal的推論有可能成立嗎? Cobb回憶中看到的酒店, 二人是在對面傾談
那為何警察們會把Cobb當成主要疑犯? 就算動機成立, 他的不在場證據也是相當明顯?
那可能是酒店大廈的結構也是摺起了的呢? 就像整個馬路摺攏, 跟地面垂直或平行而置一樣?

以上談及的是可能性, 純粹的跟隨情節推進, 故事發生在現實當中也是合理推斷
但電影的神奇之處就在此, 與夢境的特性完全結合

戲如魔法 [Prestige 死亡魔法], 戲如回憶 [Memento 凶心人]
可以刻意操控, 也可自然寫實, 電影片段只是碎片拼圖,
透過視覺或音響上的線索逐步追尋, 但也沒可能完全整合,
因為剪接就已把一些畫面刪去, 如同夢境的接駁有時不在情理之內

夢是如此不規則, 跳躍不斷, 畫面總在中間突然出現, 沒有 “到達" 的記憶
剪接跟隨夢境的隨意, 一開場已是主角在水中, 毫不知道怎樣會身在水中
多場establishing shot都是無緣無故的在畫面中, 場景已設置好, 角色已埋好位
觀眾沒能看到主角怎樣由一個佈置轉眼到另一個
蒙太奇本就如夢境, 夢怎樣開始是不清晰的,
同樣電影正式開始的時序, 到底哪一秒鐘是故事的開始?
到最後一秒我們也不可掌握到夢境是否已結束, 電影完結亦不表示戲中主角的故事不會繼續
只是我們已從光影世界中醒過來, 繼續我們的人生罷了

從科幻角度觀賞, 本片卻有很多不能修補的基本缺陷
既然夢境超脫, 難以抽取局部代整體,
嘗試以既定規則作夢境限制, 讓電影的視野沒法走得更自由奔放
導演一向重視科學邏輯, 然而潛意識世界的定律死板得沒法發揮更多創意
沒有了天馬行空的夢, 只有現實也可出現的火車軌及槍戰,
當然更能混亂觀眾思維, 當時當刻孰真孰假,
但把所有規例直白說出, 不但扼殺創作與再想像空間, 也予人自圓其說之感

定潛規則, 若能一貫到底也能證實劇本心思縝密
但若一時套用一時失效, 說服力就大大削減
首先, 若然一層一層深入夢境, 時間流動是之前的十二倍
那為何音樂歌聲不會以十二倍慢速進入下一層呢? 如是者, 怎樣計算同步?
其次, 第一層的車輛翻側, 導致第二層失去地心吸力, 那第三層為何又完全不受第二層影響?
雨景是尿急欲望的投射, 那雪景的出現又代表什麼呢?

導演手法在展現宏大概念上有膽識, 交代人物發展亦有條理,
有時過份嚴謹, 太多交代反而削弱了夢幻感
但最大問題始終是導演塑造了一個新的空間, 卻沒有好好填滿內裏的細節
介紹天橋鏡子的畫面無疑震撼, 但不能實際應用在故事上就會變成炫耀視效
夢境建構的有趣之點在於其迷宮的設計, 但觀眾未能看清每層地圖的環境及道具佈置
只能看到大概景觀及其外殼, 不夠深入細緻讓它失卻一份可作探究的實感

inception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 潛行凶間 的一項大貢獻, 是荷里活工業擅用的模式,
但在現今特技盛行, 立體為主的時代欠缺的: star-making process
Christopher Nolan 原意本就是拍一部有新包裝的特務片
一身開創潮流的專業西服打扮, 彷彿打企業戰的職業特工隊
戲中的渡邊謙, Tom Hardy, Joseph Gordon-Levitt, 還有最重要的Leonardo Dicarpio,
集合老中青三代都市型男標誌, 影片的英雄形象及造型塑造應記一功
女主角方面, Marion Cotillard的詭異冷艷, Ellen Page的年輕活力, 同樣成功針對不同市場
幾可保證, 在之後回顧影片歷史, 會驚訝這麼多影壇大明星聚合在這部電影上,
同樣, 巨星魅力是大銀幕體驗的珍貴部分, 可遇不可求

最後要盛讚技術團隊的認真,
美術構圖富現代感亦不失未來的科幻色彩
Hans Zimmer的配樂更是把觀眾帶進夢境又往返現實的關鍵

When the Dark Knight meets the Game Theory (SPOILERS ALERT!!)

(本文將含dark knight劇情透露, 敬請留意)

當蝙蝠俠黑夜之神掀起一片熾熱撲票熱潮的同時, 網上影評都對此片議論紛紛
更加出現了不同大學教授的論文分析, 針對著joker的煙花表演之謎而討論人性道德的問題

源於joker要作一個social experiment, 目的要顯露人性本惡, 每人在臨死前會顯露醜惡真面目
於是他把兩艘船分別放置炸藥, 然後給每船一引爆器, 一按下去就會引爆對方的船
因著gotham city mayor的安排, 一艘自由號與一艘精神號,
一艘充滿罪惡滿貫的囚犯, 一艘是平常安守本份的良好平民,
joker威脅他們, 如果兩船三十分鐘後不爆炸, 他會自動引爆兩艘船
無一人可逃船, 而炸掉一艘船後另一艘可得以逃生
規則就定了下來, 在joker的想像下及殘酷的scientific game theory告訴我們
他們應該會互相引爆, 兩船同歸於盡, 這個是dominant strategy
大前提是每人重survival於morality, 生死關頭置道德觀念於不顧

正常情況下joker是正確的, 可是原來這個實驗有著比我們身處的世界多了一些元素
普遍大眾已經提及過的答案, 就是人性的光輝令他們沒有沉淪,
假設了我們心底都有著不犯罪的好基因, 只是生存本能的力量可以給良知壓下去
於是當那凶狠囚犯作出十分鐘前該作的決定時, 觀眾都為之感動拍掌

但是, 聰明的觀眾應該有曾泛起一絲念頭, 會不會引爆器是引爆自己的船呢?
這一步就是關鍵到實驗本身的可信性, 人人皆知joker嬉皮笑臉神經病, 喜歡惡搞
一旦執行引爆決定, 炸死自己不就愚笨中了joker圈套?
當然在緊急關頭, 人類還是會選擇相信目前僅有的資訊,
而三十分鐘其實都足以提供時間給船上的實驗對象去冷靜思考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情況下, 引爆還是為生存而無可奈何的決定
尤其乘客如果真相信joker無論如何三十分鐘過後都會引爆的話

這可信性一環, 在特定情況下是特別容易受質疑, 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就是uncontrollable的external factor, 外在而不在實驗範圍的力量
這一點就正正與dark knight最後帶出的訊息有關
batman是gotham city的secret guardian, 人人相信batman這個symbol
相信batman背後的執行正義的信念
就算在自由意志上抗拒這私行制裁者, 潛意識中是會潛移默化到batman在背後的幫忙
事實上, batman確實在默默保護船上的人, 只要他們不自相殘殺
batman還是成功制止joker的引爆的, 這種日積月累的信心在心底內才默默改寫兩船的決定
batman是有幫gotham city變得更好的
縱使恐懼會激發人類的邪惡, 至少危難時有了batman的拯救,
不然他們不引爆的決定就會引來joker的終極懲罰: 爆炸而身亡,
那保持著人類高貴的善良情操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如果船上的人相信joker說謊, 引爆器不是炸對方船,
或具少許信心joker的狂亂行為有機會得到阻止, 那怕只是些微的信心與希望
都足以抵擋joker帶來的恐懼了

因為目前假設每人有kindness value 善良心, survival value 生存價值,
原本沒有batman的世界, survival > kindness, 雙方引爆的utility比不引爆大, outcome: firework
當有batman時, survival chance increases, 引爆的utility會減少,
以致人類本身的kindness value帶來的utility比survival高, 就出現dark knight片中的outcome了
而若然船上兩方都相信對方有著同等的model, 那兩邊都自然不會引爆了
事實片中資訊的提供很容易把雙方逼向死角, 尤其平民知道另一邊是囚犯
很明顯會assume對方的kindness value較低, 從而出現後來的民主決定
反而囚犯得悉對方是普通百姓, 可用最正常邏輯去分析推算, 自然最後的決定可更理智及符合人性

說到底, two-face是對既, 一切只由probability決定,
大家去衡量chance of batman saving the day, 或者chance of joker telling truth
覺得邊方面更有說服力就向那邊信靠, 只是縱使一切都是chance,
沒有人類本身善心都是不可成事的

而且還記得batman begins最精彩的其中一句對白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Dark Knight將這一句精髓表達出來了

船上兩批人想著殺害對方自救, 可貴是沒有付諸行動
不然將要為自己行動付上代價, 負上責任

難怪大家都這麼期待christopher nolan把riddler謎語人帶進batman franchise了
若然第三集batman真的要決戰riddler, 恐怕要出動mathematics skills呢
不過不用怕, batman本就是英雄世界中頭腦最精明的detective~

另一篇個人認為很精警的評論文章: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80728/tab1.htm
昆明小丑˙曾特首與《蝙蝠俠》博弈論